资讯动态 /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
海绵城市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及技术支持。那么海绵城市之后是什么呢?

海绵城市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及技术支持。那么海绵城市之后是什么呢?

  • 分类:海绵城市建设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19-05-15 00:00
  • 访问量:

海绵城市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及技术支持。那么海绵城市之后是什么呢?

    自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以来,中央及地方为海绵城市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及技术支持。那么海绵城市之后是什么呢?
 
    近年来,在海绵城市的基础上,相关专家进一步提出了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等概念,而在普通城市到海绵城市再向韧性城市跃迁时,都离不开城市社区居民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协助,在城市由海绵城市向韧性城市的更新过程中,我想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提出社区共建与韧性城市的发展相契合的发展模式,探索具体到深圳的韧性城市发展的潜在优势。
 
    何为韧性城市
 
    首先我们来谈谈韧性城市到底是什么,它和我们熟知的海绵城市有什么不同。
 
    海绵城市之所以熟知度较高是因为其名称通俗易懂,“海绵”这一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描述出了海绵城市的特征,即如海绵一般,在面对雨水相关的自然灾害时灵活应对张弛有度可张可缩。那么单从名称描述的角度来看,韧性城市与韧性有着较深的连结,具体说来则是韧性城市相比较于海绵城市拥有更强的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抗灾能力与灾后重建能力。
 
    从更为科学严谨的角度来定义的话:
 
    “韧性城市”则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
 
    这一点让韧性城市的竞争力远高于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的城市,我国也在2017年6月正式提出了第一个国家层面上的韧性城市建设计划即“韧性城乡”计划。
 
    社区共建之于韧性城市
 
    2012年桑迪飓风席卷纽约,给纽约市带来了至少1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也正因此,纽约开始探寻韧性城市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并且于2013年6月颁布了《一个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纽约》,总投资达到195亿美元。那么我想纽约的例子足以使得国人和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警醒,并学着防患于未然,为可能的意外灾害做足准备。
 
    纽约在灾后重建时,一项关键措施就是:将城市决策者、基础设施管理者、国民社团和其他关键参与者与研究人员聚集到一起,就纽约市具体的气候变化脆弱性和对气候科学知识的需要达成共识。由此可以发现韧性城市的建设是绝对离不开社区城市居民的贡献的,社区共建在韧性城市的建设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他们才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的缔造者,是城市遭遇灾难时的受害者,也是城市繁荣时的受益者,说他们与城市共存共生毫不为过。
    UCCRN(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认为在打造韧性城市时应该采取组合式投资的方式,增加城市活动可利用的资源种类,这包括升级建筑规范、加固关键的保护结构、投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屋顶绿化和生态沟渠等等)。
 
    韧性城市的本质其实是对灾害风险管理有自己一套成熟完整科学运作的机制的城市,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灾害风险管理,因为我们所熟知的灾害风险管理大多是由政府进行主导的管理与修复工作。此处又展示了韧性城市的独特之处,其灾害风险管理则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它更强调多方共同协作,这里的多方包括但不局限于NGO、NPO在内的社会组织、居民等的参与,其应对措施也不仅仅局限于在灾害真正到来之时的应对,而是在平时就防患于未然有所准备。总的说来,韧性城市具有一个比传统的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更加成熟的、涉及主体更加多元的管理机制。
 
    韧性社区之于深圳
 
    (一)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构建韧性社区
 
    这是韧性城市构建的基础,想要从宏观角度对韧性城市一把抓相比较于分解成韧性社区,后者的可行性更高,也更能抓住现实中问题的缘由,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高峰也指出研究一个城市应当从小处入手,从社区这个基本单元入手,进而开展研究。而且韧性社区也有着较强的灵活性,面对灾害时能够充分发挥其灵活性与能动性。
 
    (二)为韧性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
 
    我国韧性社区建设尚停留在初级的硬件建设阶段,长期的以开发商为主体的社区建设模式以及以政府为主导的规划体系并没有重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很多规划大多反映的是政府的利益诉求,这是韧性社区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既要增强民众的社区主体意识,鼓励居民参与到韧性社区建设的工作中去,也要在社区的规划之初就考虑到韧性社区的运营需求,提升社区硬件韧性,并根据社区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通过《2017-2018年深圳市社区治理发展报告》了解到,深圳市内的社区在2017年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12372件,全市投入财政资金达到12.98亿元,实施一件件居民关心的项目大大改善了社区的软硬件环境,而且其开了条先河,即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居民点菜,政府买单”的运作模式为全国的社区建设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之上的韧性社区的建设,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有着较大的优势,基础打牢后谈韧性城市的建设才有意义。
 
    (三)以科技为韧性社区赋能
 
    正如廖茂林等学者在《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建设》一文中提出的中国韧性社区建设发展方向中所提及的“借‘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契机,建设‘智慧社区’和‘海绵社区’。‘智慧社区’有助于实现灾售风险管理智慧化,通过建设社区智慧云平台,有效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工作,定制管理风险模块。”鉴于深圳正在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并在全国率先成功开展建设智慧社区,在此基础上,深圳拥有的是比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更为肥沃的韧性社区发展的土壤。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民众个人的力量
 
    由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展示也可以看出,深圳的社会组织在珠三角乃至全国的数量都是相当可观的。
 
    截至2018年,深圳已累计开发了16865个社会工作岗位,岗位社工市区各级共投入13.23亿元;在683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涉及社区、企业、教育、医务等15个领域。在社会服务标准化方面,深圳统筹起草的企业社工和老年社工等两大领域服务标准被列为国家行业标准。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助推深圳社会工作往精细化方向深耕。以禁毒社会工作为例,从早期单一的宣传教育和帮教服务逐步深化,发展成为多层次预防、多种服务模式相结合的系统服务。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认为,深圳社会组织正在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实务实践推动社会服务转型升级,尤其以社会工作为代表的社会服务发展成果显著。在社会服务专业化方面,深圳形成了岗位、项目、社区服务中心三大综合服务模式,推动社工服务覆盖各区(新区)、街道和社区,这为深圳韧性社区和韧性城市的建设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和社区氛围。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