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海绵城市

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海绵城市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18-04-19 00:00
  • 访问量:

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海绵城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一座城市最灵动的元素、最宝贵的资源。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观念创新:以海绵城市建设引领城市发展
 
    一、建设“河之城、水之韵”的现代田园城市。组建之初,就依托水系的自然分割,运用国际尖端的规划理念,构建“核心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都市农业衬托,优美小镇点缀”的现代田园城市形态,将城市“摊大饼”分解成组团“微循环”,把地面的“大水泥盖子”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海绵”,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规划基础。
 
    二、生态溶解城市。依托自然肌理,建设沣河渭河沿河景观带、自然绿廊和中央公园、城市绿环和组团公园、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营造层次清晰、架构分明的开放空间和城市体系,给自然留下更多空间,形成生态本底,维持自然平衡的生态循环。
 
    三、敬重自然的规划理念。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让“急冲冲”的雨水变“害”为“宝”,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实现资源的“削峰平谷”、低碳循环。
 
    因地制宜打造四级海绵城市建设系统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我们统筹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打造四级海绵城市建设系统。
 
    建筑地块确保应收尽收。建筑地块是分流和回用的重点。雨水经过生态屋顶收集过滤,汇流到下沉式绿地和蓄水池。雨量较大时,流入雨水花园,形成微型水景,补充地下水。极端情况下,通过溢流井进入市政管网。
 
    市政道路绿地加强集水功能。道路是地表径流的重要来源。雨水从道沿豁口流入隔离带下凹式绿地,卵石、炉渣、砂子构成的滤层就像海绵一样净化和存储雨水。多余的雨水,通过高于绿地的雨水篦子,大部分流入附近的速渗井,剩余部分溢流至调蓄池。
 
    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雨水。城市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雨水,被植被和土壤充分吸收。富余雨水流向低洼区域,汇聚到由黄砂构成的速渗井,回补地下水。
 
    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目前,沣西新城正在建设一条6.8公里、不间断的生态绿廊。整个城市的富余雨水最终汇聚到这里,使它成为调蓄枢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雨水的存储和回用,更是这座城市的生态项链和广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有长远影响,应将纳入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透水路面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进行落实。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以及绿化带,建设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道路透水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一、海绵城市由来
 
    近年,洪涝灾害已经成困忧中国各大城市的新城市病,北京、武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在夏日暴雨后总会伴随积水成河、交通瘫痪的窖境。同时我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个严重缺水。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并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是通过排水系统排出,而我国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标准较低,没有完善的城市排涝标准体系,由此导致了暴雨时节出现严重积水及内涝问题,加剧了城市污染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传统的城市雨水快速收集与排放、“未端”雨水处理措施已经不再适用。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预示着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由“修大管子”转向建设城市“海绵体”在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渗透、存储、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使得城市水循环接近自然。
 
    二、海绵城市含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图1)。国际上类似的雨洪管理技术体系还有美国的LID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英国的SuDs可持续排水系统
(SustainbleDrainageSystems),澳大利亚的WSUD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和新西兰的LIUDD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owImapactUrbanDesign&Development)。这种理念均倡导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来滞蓄雨水径流,充分利用下垫面自然条件促进雨水下渗,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和微生物来净化水质。
 
    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处理雨水的模式差异明显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对于雨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现象。“海绵城市”是为了解决传统城市雨水处理模式所导致的水资源流失、排水系统瞬时压力大、内涝频繁,旱涝急转而提出的概念。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滞纳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
 
    海绵城市主要有五大好处。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城市缺水难题。
    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
    5)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海绵城市雨水处理效果对比图(《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