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国内海绵城市案例城区雨水利用系统

国内海绵城市案例城区雨水利用系统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18-09-20 00:00
  • 访问量:

国内海绵城市案例城区雨水利用系统

    今天,小编分析有关国内海绵城市城市案例城区雨水利用系统,众所周知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国内海绵城市案例
 
    1、金华燕尾洲公园
 
    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江、义乌江与武义江三江交汇处。其灵动的流线设计语言,将场地上的原有流线型建筑、季节性的水流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解决了瞬时人流和日常休闲空间的使用矛盾,创造了富有弹性的体验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实现了景观的社会弹性。
    燕尾洲地块位于东市街以西,总占地面积约75公顷。燕尾洲是金华城市中心的“一摊一洲”,围绕中国婺剧院建设的燕尾洲公园,是启动多湖区块的先导核心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与自然相和谐,尤其注重功能设施的景观性,由他创意的人行景观桥连接江北南及燕尾洲,时分时合、时而盘亘于两江之上,时而回旋在湿地林中,兼具通行、景观和美化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一桥架“活”了整个燕尾洲,再比如建立燕尾洲湿地保育区,引入梯田式防汛提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城区贯切了节约能源,“近自然”的雨水规划,注重环境保护等理念,在雨水规划、新能源利用、生态建筑、土壤利用、生态恢复等方面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
 
    城区雨水利用系统由“雨水渗透沟”、“坡地雨水绿道”、“雨水滞留区域”“蓄水湖”和“输水沟”五个部分组成。在这个系统中,雨水流入沿路设置雨水渗滤沟,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到暴雨的时溢出的雨水再通过管道运到较大的雨水滞留区域中,保持在那里慢慢渗透和蒸发。
 
    2、天津桥园公园
 
    桥园位于天津市河东区,河东区是天津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天津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占地40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公园场地南临盘山道,东以天山路为界,西北朝向卫国道立交桥呈扇形展开,占地22公顷。东南两侧为城市干道,是公园与城市的活跃交界面,周边社区人口近30万,原为打靶场,北侧尚有一土堤,场地低洼,有鱼塘若干,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残留杨、柳树若干。
 
    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整座城市和周边市民创造一个有多重自然服务技能的公园绿地,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净化,在自然过程中改善盐碱土质,重塑乡土植被风貌,实现低成本管理,发挥乡土植物,自然系统、雨洪系统、土壤改良景观可持续的科普教育功能,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
 
    多样化的生态群落创造并开启了植物适应性与群落进化的自然过程。混合植物种类的种子最初用来培育出新的植被,其他乡土植物则宜地栽种。随着季节更替,每一块植物种植区将大大小小、有水无水、pH值不一的坑洞串联在了一起。
 
    这一在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Services)中扮演着生态基础设施角色的公园以持续进化过程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景观美学——没有规整的形式,没有刻意的种植,洋溢着自然凌乱的野趣,使植物在景观中能够充分体现其自身特有的美丽。
 
    在天津桥园公园项目中,土人景观通过改造地形使城市雨水融入植被适应与群落更替的自然过程中,将一块废弃的打靶场变为了一座低人工养护的城市公园,使其具有雨洪调蓄、净化等多种自然服务(Nature’sServices)功能,改善了公园的盐碱土质,为环境科普教育提供了条件,为游人带来了赏心悦目的景色。
 
    该地区一度有着湿地、盐沼景观,但因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而消失殆尽。虽然这种盐碱土壤不适宜树木生长,但地被和湿生植物却在这片水位与pH值变化不定的水域里繁茂丛生。适应性植物群落灵巧地装点着这块区域的景观,这种简单淳朴的、名为“适应的调色板”的设计方案旨在利用自然、利用开挖的21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洞——直径幅度从10~40米,凿挖深度从0.5~2米——解决场地垃圾问题。
 
    由于雨季和地下水位浅的原因,这些坑洞或成为了水塘,或成为了湿地,或成为了季节性水池,或保持原状成为一些无水的坑穴。经过雨水的冲刷过滤,那些无水坑穴内的土壤由此得到改善,在汇集雨水径流的深坑中营养逐步沉积。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