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绵城市?10个问题解答!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19-08-09 00:00
- 访问量:
关于海绵城市?10个问题解答!
1、为什么要推行海绵城市呢?
答:为什么内涝只发生在城市?这与城市的特点有关,如建筑物多、绿地少、路面硬化度高,更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缺失有关,如绿地、河湖多数仅仅是景观。河湖的调蓄功能大大下降,城市之肾不能正常代谢。下水道再完善,河道承接能力不足,内涝依然不可根治。土壤成为城市的稀有资源,绿地系统蓄水性弱,硬化路面渗水性差,城市之肺不能正常呼吸。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些情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更好地解决内涝问题!这时,海绵城市可以说是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首要解决的就是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然而,宏观角度来讲,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远不止水安全问题,还有水污染、水生态、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与之并存,也就是中国“四水”问题,这也是推行海绵城市的最终目标。
2、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什么呢?
答: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3、海绵城市有什么意义?
答: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还能够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局面,为建立良性的水生态系统提供了助力,最接地气的是海绵城市作为一项城市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可以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为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增色。
4、什么地方需要做海绵城市呢?
答: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建海绵城市!中国80%的城市都有内涝问题,因此海绵城市的适用型非常广。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海绵城市适用于任何土壤和气候条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农村,黄土高坡还是沿海城市,都可以建设,但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可以各有侧重。比如在西部某些干旱地区,雨水几乎是唯一的水源,应以雨水回收利用为主;在山区则应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而面对地下水干涸的区域,可能需要多种目标的组合,既需要雨水下渗、回收利用,也需要考虑内涝控制和污染控制。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也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分别制定建设方案。各地可以针对本地实际,寻求最适合的规划目标和建设方案,让建设投入更有针对性。
5、南方多雨的地方也需要海绵城市吗?
答:当然需要。以广州市为例,在7、8月暴雨时节经常会出现“水浸街”的现象,这样的城市排水问题如何得到解决呢?我认为首先要“分区而治”。海绵城市的理念既适用于新城区的建设,也适用于旧区改造,在城区的建设中若能在最初规划阶段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建设过程中,其成本就可大大降低,相对旧城区改造成本更低。旧城区改造可以跟现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改建、景观提升和道路改造等项目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建设时序,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减少动土建设给公众带来的不便。但也千万不要认为旧城区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就相当困难。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也有相当多成功的改建项目。
另外一点也相当关键。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没形成一个贯穿建设过程的、良性竞争的市场化产业链。如果政府要推进这方面的建设,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引导,逐步改善目前供应商不多,造价高的局面。只有这个局面打破了,更多人参与到这个建设的事业中来,形成行业,大量生产,降低成本,海绵城市的建设才能真正铺开。
6、海绵城市的投资大吗?
答: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非常多,其中不少是不需要额外投资很多钱就能实现的。例如,可以把绿化带“凹”下去20-30厘米,便于蓄水;也可以把绿化带的植物换成水生植物;另外,吸收之后的水要回收利用,跟城市管网实现对接的技术和材料成本也不高。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带来的好处还是很多的。我们来算一笔账,从治污角度看,目前的雨水都是一排了事,带着各种污染物直接流入江河湖海,雨水、管道、河道,越往后治污成本越高。海绵城市的建设则是将治污的环节前移,从雨水收集的源头开始控制,能大大节约治污成本。从防涝角度看,每一次城市的大涝,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百亿计。海绵城市的建设,加强蓄水功能,将极大缓解内涝问题。
所以说,建设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次投资,终身享用”,做得好的话,绝对是造福子孙后代的。
7、有很多地下空间的地方能做海绵城市吗?
答:对于有很多地下空间的地块,我们一般不采用下渗技术,而是采用雨水储存技术将雨水蓄积起来进行资源回用,或是合理利用外部绿地空间等将净化后的雨水引致其中进行下渗。
另外,对于像广州几个老城区这种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表面已经没有空间去实施常规海绵城市,那么,我们往往会将海绵设施与地下工程结合,建立深层隧道实现雨水管理的目的。
8、为什么很多城市建设了海绵城市后依然内涝?
答: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沉疴的病人,你不能指望他吃了药马上就活蹦乱跳的,同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次水淹了,就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失败了,有很多城市例如萍乡、遂宁等有内涝隐患的城市,其海绵改造后还是初见成效的。
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中央对试点城市考核的时间表是5-10年,而目前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启动至今还不到4年的时间,大部分项目还是以局部性的示范展示意义为主,小规模的海绵城市建成区无法解决整体城市的内涝问题。
9、海绵城市会不会像一阵风一样,吹过就算了?
答:海绵城市是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来的重大城市发展策略,中央、地方和社会上都对这件事非常的重视,包括财政的专项资金支持与试点。除了口号和宣传,中央各部委还修改了几十部建设规范,使之符合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海绵城市将会变成城市建设的常态,对于建设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未来10年内,对于我们广大景观设计师而言,海绵城市将会对景观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许多具体的工程技术措施都需要由景观设计来进行整合和美化,景观设计师在当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作为一名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员,我们也有义务了解并推广海绵城市的概念,让社会大众更了解海绵城市,与相关专业的人员紧密合作,为营造健康、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而不懈努力。
10、想学习海绵城市,有什么书可以推荐?
答:如果你刚刚开始研究海绵城市,推荐你阅读《海绵城市设计图解》这本书,以上的几个问题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对于非给排水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现有的规范式科技读物看起来晦涩难懂,造成了目前只有少数人了解的“外冷内热”的现状,这本书将枯燥的海绵城市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解,可以让所有人都能通过这本书迅速了解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实现“零基础”阅读。
认识和建议
因地制宜提高实效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条件不同,降雨量及时空分布差异很大,地下水位、土壤渗透、植被类别也有很大差异。河流水体特征不同,污染源不同,治水治污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两批海绵城市试点选取了全国不同降雨分区、不同自然条件的不同类型的城市,就是希望根据各自城市的特点,探索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建设经验和途径,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实效。
加强维护管理
海绵城市需要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这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城市不仅要建,还要管,我们国家城市建设长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试想一下,我们有多少工程,建设时轰轰烈烈,后来确不了了之?所以说海绵城市要真正见效,必须抓好管理这一环节,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这才是管理城市的最高境界。
海绵城市建设要久久为功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是雨水源头减排的内容,而是要系统地考虑水问题,要和水污染治理、黑臭河整治、排水防涝相结合,更增加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复杂性。这里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欧洲国家治水用了整整半个世纪,足以说明治水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若没有技术性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没有循序渐进、谨慎反思和充分总结,没有从小至大的摸索再逐步推广的过程,没有几十年各方能力建设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海绵城市是很难见效的。对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储备。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转变城市传统的开发模式,从粗狂的建设模式向生态绿色文明的发展方式转变。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原则,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下沉式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强调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合理利用城市雨洪资源,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雨水径流的有效控制,从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海绵城市以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湖泊水系等建设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实现对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融合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的有序排放。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NTACT US
E-mail:625168693@qq.com QQ:625168693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燕罗广田路35号和谷山汇城
Copyright 2021广东中雨生态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1950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