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
海绵城市的定义和概述-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的定义和概述-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

  • 分类:海绵城市建设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20-10-16 09:40
  • 访问量:

海绵城市的定义和概述-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子啊哈,就如同海绵一般具有弹性。当城市面临洪涝自然灾害时,能够将雨水纳入自身的循环系统,“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自然途径和人工方式实现有效结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前期下,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化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深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海绵城市要充分考虑到水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的合理利用,包括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系统,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保护城市的原有生态系统。对水生态敏感区域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需求,保护原有的敏感生态,让河流、湿地、池塘、草坪等发挥原有的功能,能够实现自然生态循环。在建设过程中,城市必须留有足够的水循环区域,能够涵养水源,应对强降雨,保持自然水文特征。
 
    第二,强调“生态恢复和修复。”利用生态技术手段与方法修复与已经在历年快速的快速扩张中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在规划层面保留与划拨一定的生态空间比例,让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有效恢复。
 
    第三,开发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对城市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理念,对开发强度、开发程度进行合理控制,留有足够的绿地系统,科学平衡透水面积和不透水面积,“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够推动城市水自然循环体系的有效运转、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破坏。除此之外,应该根据生态环境的需求,适当的扩充水域面积,让水资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循环。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系统:
 
    第一,设计低影响自然降雨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雨水的渗透、储存、净化等功能,能够对径流总量、峰值和污染等进行科学的控制、疏通、分流。
 
    第二,设计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在传统排水系统基础上,应该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能够保障城市的雨水能够顺利的排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第三,设计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防范特大雨水灾害,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承载能力的雨水径流进行分流,实现有效的排放。通常状况下采用的是自然途径进行排放或者人工设施进行排放,“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上述三个体系相辅相成,共同组成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部分,对城市水循环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2.低影响开发理念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通常指的是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的维持开发前的水文特征,通常会从源头等环节,采取分散式措施进行维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衡量水文特征的指标主要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2-1)。根据水文循环的规律,通常采取渗透、储存的方式,保障城市开发之后径流总量不变,另外也可以采取渗透、储存和调节的方式,来维持峰值流量不变,采用上述措施,能够有效地消减峰值、延缓时间。和我国相比,发达国家的人口比较少,对土地开发的强度不高,城市的绿化面积所占比例比较高,能够从源头上保障足够的空间来消化雨水。我国的各大城市属于人口密集地区,开发的强度非常大,城市绿化率不高,如果想从源头实现雨水消解,困哪比较大,很难实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所以,“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我国除了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之外,还要采取其他措施,在中端同时实施的方法来共同保证维持开发前水文特征的目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低影响开发理念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从源头控制径流。“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消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低影响开发理念内容不断完善,技术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再加上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已经频频出现,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问题日益突出、更加复杂,低影响开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理念,延伸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开始,到阶段性建设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体现出该理念,采取各种能控制措施,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把低影响开发理念纳入其中,对城市的各个环节实施统筹控制,落实海绵城市的开发目标。
 
    2.1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构建的海绵城市,完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需要把这一理念渗透到城市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对城市开发进行统筹安排、合理控制、严格遵循,结合城市开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严格的按照指标落实。
    图2-2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资料来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只有从城市水文循环的源头做起,对城市雨水循环系统进行人为的有效控制,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2.2.1技术体系构成要素
 
    (1)低影响开发设施(生态基础设施)
 
    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下渗、径流渠道控制、滞留、过滤、生物净化、就近调蓄这一整套流程,来实现其规划控制目标。
 
    以布设区域作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三个系统,“庭院雨水系统、道路雨水系统和景观水体雨水系统。”其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透水材料、渗井、渗透池、集雨渠、雨水桶、湿地等。
 
    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通常分为两种:一是采用规划设计措施,包括增加渗水路面面积和植被面积,提升街道建筑的合理布局。二是建设层面措施,比如设置雨水花园、透水硬化材料、蓄水池、生态屋面等等。和传统的雨洪管理措施相比,低影响开发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适用性强、成本低、维护简单,并且能够增加城市的景观,提高城市宜居程度。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地采取低影响开发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有塔博尔山中学的雨水花园、波特兰市会议中心等。
 
    2.3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和硬化程度,尽量使用渗透性较强的材料铺设路面,最大限度的扩大绿化面积,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雨水管理和利用体系,构建海绵城市,缓解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建筑物过多等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保证了城市周边水系安全卫生,功在当今,利在长远。
 
    (1)海绵城市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
 
    (2)绿色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吸收和储存雨水增加空气湿度,还能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3)地表雨水在经过汇集、过滤等程序达标后,方可通过城市合格水系管道网流入周边水系,被人类再次有效利用。
 
    (4)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周边水系往往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源头,也是城市环境和文明风貌的一面镜子,城市蓝线促使当地相关部门注重打造周边水域的生态文明。
 
    (5)可以借助于城市原有的景观、园林,通过改造与重建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扩充与利用资源,降低成本。
 
    (6)借助于自然水循环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污水自然净化功能,减少城市污水污染,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2.4设计选择和优化
 
    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在建设时必须遵循多个原则,比如节约用地、统筹协调、合理布局等原则。优先考虑原有的水循环系统,比如绿地、自然水池、闲置土地等,通过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使其融入城市景观之中,要建立起尊重自然,降低减少影响的思想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可以适当的增设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或增设部分生态用地,目的是扩大城市生态景观范围。还可以修建城市景观蓄水工程、湿地等,逐渐的恢复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严禁城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对于已经占的河湖水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
 
    小结
 
    “海绵城市”的概念从最初在国外研究界被提出,再到国内学者开展研究,一直到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说明了国家对海绵城市的重视程度。不过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内涝来看,很多相关研究多是围绕LID技术、水敏感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海绵城市技术而展开的,同时也越来越聚焦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的研究还是对现有雨水治理“工程性措施”的依赖,而综合国内各位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从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虽然海绵城市的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不断增多,但是关于具体的以居住景观的实例研究还是偏少,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也是对我国海绵城市理论研究的一个补充,也可以给其他学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