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篇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篇

  • 分类:海绵百科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http://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20-09-23 10:09
  • 访问量: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篇

  自古以来
 
  水与人类的生存和栖息密切相关
 
  人们往往逐水而迁、择水而居
 
  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
 
  也离不开水的哺育滋养
 
  正如我们生长的这片热土
 
  在历史的维度下
 
  秉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历史基因
 
  诠释着人类与水的互动关系
 
  创新模式—“改堵为疏
  大禹治水,是我国目前已知有关治水方面最早的记载。几千年前,大禹在沣河河畔治水,改变以往以“堵”“掩”的模式治水,创造性地采取“改堵为疏”,开启了兴水利、惠民生的先河。
 
  创新机构—“归口管理”
 
  得益于大禹治水的功绩,沣河两岸成为了一块“沣水宝地”。公元前12世纪,经实际勘察,周文王将都城从周原迁至沣河西岸,开启了“丰镐”两京相连的双子城模式。因沣河贯穿都城,加之沣河两岸是西周重要的农业产区,西周明确了管理水利方面的归口机构,由“司空”负责管理,开启了水利由专职机构管理的先河。
 
  创新理念—“海绵城市”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公元2011年,沣西新城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融合道路上进行深度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条“科学创新驱动、示范项目带动、社会资源联动、新区区域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新路径。2019年,沣西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顺利通过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专家组考核验收,并成功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生态水文示范点。
  01新理念
 
  海绵城市转变传统治水以疏导为主的理念,将水作为一种珍贵资源,重在“留”和“用”,形成区域水系内循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构建起“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及中央雨洪调蓄枢纽”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
  02新模式
 
  规划引领,构建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体系
 
  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以总体规划为蓝图,统筹空间安排,有序刚性配置水资源,保障水安全,落地大型生态廊道与调蓄空间。
 
  以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载体,分解源头指标、布局排水系统、保障超标蓄排空间,衔接道路、绿地、排水防涝等涉水专项规划。
 
  打破原有排水分区,统筹考虑“流域、片区、项目”内在关联,编制全域系统方案,将片区控制目标加以分解,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水系循环四方面进行设计引导,协调近远期项目建设。
  创新机制,构建高效管控体系
 
  充分发挥管委会与沣西集团公司体制优势,打破壁垒,统筹协调规划、住建、财政、水利等行业部门,设立海绵城市技术中心,作为沣西集团内设部门,负责海绵城市建设,对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全周期技术支持。
 
  海绵城市作为基础建设行政审批内容,海绵技术中心在“审批内容上做加法,审批时间上做减法,管理服务上做乘法”,把握项目“两证一书”办理、“方案设计、施工图审查”和“专项竣工验收”三个关键环节,保证规划指标由“纸上”不走样地写在“地上”。近年来,审查项目近300个,2020年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远超国家20%的指标要求。
  因地制宜,构建本土技术标准体系
 
  致力于为西北地区及城市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拿来就能用”的技术成果库,总结形成技术标准2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省级标准15项,主导建立起陕西省本土特色技术标准体系,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
  科创驱动,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建立“政府统筹+科研院所技术支撑+高校研究指导+企业技术配合+项目实践应用”的联合研究机制,以先进技术引进、存量成果转化、基础研究创新为突破口,点对点解决问题,形成实用技术成果。截至目前,海绵城市技术中心联合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策划开展约20余项课题研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整合资源,以科创驱动搭建智慧海绵平台
 
  研发“大数据+智慧海绵”管控平台,在同一平台实现规划设计条件出具、方案与施工图审查、项目建管验收、内涝预警响应等功能,形成“一张图管控,多部门联动”高效建管模式。
  建设成果
 
  经过几年的发展,“100米见绿,300米进园”的绿色之城轮廓初现,形成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大蓝图。沣西集团代建的新渭沙湿地公园、中心绿廊项目、丰邑大道、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片区项目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典范。
 
  截止目前,累计实施海绵型建筑园区320万平方米、海绵型道路80余公里、海绵型公园绿地240万平方米、防洪治理及滩面修复30余公里。经监测,试点区域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7。46%,10个积涝点全部消除,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生态岸线、天然水域保持良好,地下水水位回升3。43米。面源污染削减有效,现状年TSS负荷削减率达81。14%。河流水环境改善明显,渭河、沣河水质逐年提升。水资源有效利用,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12。64%。
  典型案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构建“两轴四廊”自然生态格局,形成“三纵一横”水系,以绿楔、水系为基础,构建“轴带交融、织网营港”的海绵智慧学镇生态系统,达到多重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通过源头削减,绿楔、水系滞蓄,灰绿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8%,径流过程中总悬浮物削减率达78。63%,水环境质量得到保障,排涝能力提升,同时建立在线监测、评估等功能的大数据处理中心和智慧管控平台,成为一座面向未来的智慧、开放共享型“学镇社区”。
  从改堵为疏到周设专职
 
  从河道治理再到雨水留用
 
  对水的探索
 
  似乎在沣西这片热土上从未停止
 
  延续着创新的基因
 
  描绘着绿色的底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代代沣西人永立探索的潮头
 
  不断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