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
如何打造自由吸水纳水的海绵城市

如何打造自由吸水纳水的海绵城市

  • 分类:海绵城市建设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18-07-23 00:00
  • 访问量:

如何打造自由吸水纳水的海绵城市

    连日来,全国多地普降大到暴雨,给公众生活和防汛工作提出严峻挑战。
 
    此次的强降雨过程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应对暴雨来袭。这显然不是北京一个城市需要应对的问题,也是全国各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城市暴雨看海、出行不便的问题,国务院于2015年10月16日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是对全国所有城市防雨防涝的指导性意见。同时,国家批复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2016年4月,又有14个城市进入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2017年底,北京市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意见,提出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2020年北京城市建成20%以上的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建设海绵城市蕴含了顺应自然,借助自然之力来排水和吸纳水的自然哲学观。要实现这一点就不只是在暴雨之时能排水,还要能滞水、蓄水和吸纳水。现在,排水已经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蓄水和吸纳水。蓄水需要空间,城市周边的湖泊、河流、草地、湿地甚至空地,都是蓄水和吸纳水的宝地。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急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已经寸土寸金,早就没有空地可留,更少有湿地和草地。城市本该具有的蓄水功能现在所剩无几,一旦出现强降雨,形成积水导致城市看海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城市蓄水和吸纳水的空间积重难返,是全国性的问题。这就为城市设计和扩展提出了新思路:在未来的城市扩建时,需要留出蓄水和吸纳水的空间,同时,也要对已经没有空间蓄水的城市索要空间。
 
    雨水是宝贵的,如果能让雨水被土壤吸收和涵养,并且为人们所利用,才能真正体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个理念,海绵城市应运而生,一些国家提出了英雄所见略同的设计和做法。例如:美国提出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澳大利亚提出水敏感城市;日本也实行雨水贮存渗透计划等。所有的方案和理念都贯穿一个核心:对雨水的重新吸收和利用。具体体现为,建设雨水渗透池、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屋顶花园)、透水地面、植被浅沟,同时建造可控的雨水滞蓄池、调洪池、雨水湿地,为社区添加雨水回收装置等。
 
    在现有城市空间已被固化,并且湿地和空地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对城市中的道路、停车场、绿化带和住宅区进行绿化,是获得蓄水空间的重要做法。而这些地点,占据了城市土地使用面积的40%-60%,是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空间。如果改变现行路面不透水的设计思路,就可以使城市也变成一个能自由呼吸的有机体,自由吸水纳水。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可使用砾石与正常土壤相混合,或者采用透水性混凝土、多孔沥青等透水性的铺路材料,改造城市地面。具体来说,若采用75%的火山石、25%的壤土构成的工程土壤,其孔隙率能达到45.3%,不仅可以大量地吸纳水和蓄水,而且,通过透水地面渗透和吸纳的雨水,所含的铜、锌及汽车机油的含量也能明显低于传统的沥青路面排水。而且,可透水地面还可以减低地表温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此外,屋顶花园、社区雨水回收装置等,如果能在一个城市实现哪怕一半,也可以既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又可以弥补缺水地区城市的一部分用水。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