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
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现状及后海绵时代展望

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现状及后海绵时代展望

  • 分类:海绵城市建设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20-03-09 00:00
  • 访问量:

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现状及后海绵时代展望

    一、试点城市建设成效体制机制建设完善
 
    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试点城市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纳入政府报告,并依次依法启动立法程序,纳入国家法律法规中。同时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约定规划,要求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试点城市均建立以建设管理规定为领的“全渗透”配套机制体系,从管理机制,项目前期管理、规划设计管理、施工管理、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全过程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同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工作及部门工作职责,落实蓝绿先,生态区域保护区,建立两证一书,技术审查、施工巡查等机制,将海绵城市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建设管理环节,形成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机制体制,为其他城市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城市水系统逐步改善
 
    海绵城市试点前,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水问题,集中表现为水少、水涝货水脏,甚至多种问题同时并发现象,严重干扰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各试点城市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有效缓解甚至解决了原来困扰城市已久的顽疾,积累了很多水环境治理的实施经验,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满意感与幸福感,而且为相同类似地区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某城市海绵城市改造前后内涝情况对比
    投融资模式创新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建设均采用PPP(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模式进行操作,PPP模式主要由当地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投资建议、运行管理。主要优势有:
 
    (1)项目整体打包可降低项目的融资成本
    (2)明确全生命周期的长期投资成本与收益,形成稳健的城市运营资产
    (3)专业人做专业事,可提供一套水系统综合管理的专业服务
    (4)通过市场化采购,扩展筛选范围,加强竞争力。
 
    所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PPP模式不是企业或政府简单的融资渠道,更不应成为地方政府转嫁财政负担的途径,政府本身就有很强的融资能力,PPP模式是应以提高效率为初衷,通过试点探索,逐步形成新型的投融资模式,为高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
 
    海绵城市ppp优势
 
    二、试点建设仍需解决问题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需加强
 
    随着城市居民对水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整治、排水系统提质增效等需求,城市既存合流排水系统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控制目标及改造策略等都带来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治理工作
    (2)不同区域城市的排水网络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性较大
    (3)控制目标与实际改造策略缺乏统一一致性对应关系
    (4)地区条件不同,城市排水网络运行状态及要求不一样
 
    合流制溢流污染
 
    城市洪与涝管控要求不明确
 
    随着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城市仍在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洪与涝问题,洪涝管控要求仍然不明确,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洪、涝关系较密切,但管理部门不统一,影响整体性治理效果
    (2)城市缺少竖向规划要求
    (3)原有老城区开发规局无法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造困难,现阶段缺少洪涝风险管控体系
    (4)实际城市新建或改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标准规范指导,无大排水系统设计方法相关的详细说明。
 
    监测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各个城市至少试点城市都要建立海绵城市监测体系,要非常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后续长期运营效果评估
    (2)用于相关海绵设施(绿色设施)的科学追踪研究
    (3)用于政府管理调整,通过不断调整优化模型,用来实施反馈
    (4)用于未来城市规划管理
 
    但结合不同城市目前监测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监测目的不清,缺少系统性考量,导致形成大量无效设备安装,早餐投资浪费。
    (2)现场实际踏勘不充分,后期设备安装不顺利甚至无法安装,无法获得有效监测数据,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3)后期设备维护不到位,部分设备安装基本无维护,数据有效性较低
    (4)监测设备功能,应用范围不清、设备相关参数不清,安装人员与维护管理人员分离,设备出现故障灯问题,不能及时维修及校正。
 
    涉水资产运营维护体系有待加强
 
    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建设,在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海绵试点效果逐步显现,随之将分批次逐步进入到后期运维阶段,确保运维期有效运营维护是十分必要的。从已出台的国家、项目公司层面的运营维护管理方案来看,方案多数集中单项设施层级的维护管理方法,运维管理对象单一,缺少整体性分析与诊断等,主要集中在:
 
    (1)只注重前期建设,忽略后期运维重要性,未对资产进行全面盘点,缺少建设后效果评价。
    (2)未对资产的重要程度进行梳理,缺少有效评估与设施分级,均采用统一标准开展有效运维。
    (3)缺少后期的运维标准,设施程度运维要求不明确,未实际考虑不同标准下运维管理费用,无法有效约束政府按效付费。
 
    三、后海绵时代重点方向展望
 
    海绵城市试点结束后,不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结束,不是终点,更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结合我国试点建设后仍需要解决问题,后海绵时代仍然面临着以下关键终点工作需要推进完成。
 
    相关标准规范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我国现行的标准规范体系中,其中地表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关于地表水等级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有效的支撑依据,生物学和生态毒理学指标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众多挑战,实际操作起来落地性不强。此外《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中关于合流溢流污染控制部分仅仅对合流水计算,合流制管渠及附属构筑物(包括截流井、雨水调蓄池、雨水渗透设施等)设计等作出了一般性要求,但在具体参数选取、复杂运行工况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制定全市域流域管理计划,协调好洪与涝关系
 
    试点结束后,近期来看,难以再对老城区进行大面积改造,政府如何充分组织发挥现有雨洪设施功能与作用,制定应急管理预案,补充完善关键重点设施,发挥协调组织调度能力,提前合理规划部署,是汛期有效应对洪涝风险与水质不达标风险的重要抓手。远期来看,政府加强统筹引领监管作用,制定全流域综合管理方案与实施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有序开展建设工作。
 
    提升监测体系建设,发挥监测“眼睛”作用
 
    对现有监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补充完善监测“盲区”实现监测数据长效运行,充分发挥监测“眼睛”功能,积累大数据,为设施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优化工程及改造费用投入,提高工程及运行费用使用效率,定量化评估设施运行效果等。
 
    水质监测管理系统
 
    加大基础设施底数摸排,实现运营资产智慧化
 
    经过“厂-网-河”一体化项目建设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但由于项目建设体量大、实施周期短,再加上城市地下排水基础设施薄弱、维护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地下排水设施基础资料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错接漏等问题频频发生,原有排水管网与新建管网资料亟待排查和复核,因此结合地下排水基础设施排查情况,对地下排水设施资产进行梳理,完成地下基础设施资产梳理及数据化,为后续政府实施智慧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支撑。
 
    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运维方案,推进高效维护
 
    建立不同等级的运维管理方案,系统决策并收缩重点项目。由于试点建设项目众多,按照统一标准运行维护,实现起来相对难度较大,依据项目及设施的重要程度,亟需建立不同等级的运维管理方案。
 
    建立可供使用和参考的运维管理手册和标准手册。通过对资产的梳理、录入、分级、评估,建立系统化运维管理实施方案,同时制定一套与实际运维相结合、落地性强的标准手册。
 
    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评估模型和跟踪监测机制。通过搭建资产管理平台,并定期更新录入资产数据,建立评估模型,结合监测数据,对运维整体效果进行评估,反馈运维管理情况并及时优化运维管理方案,形成一套完整的资产更新、监测、评估、反馈、优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