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利用这些自然‘海绵体’建设成一个个小"海绵体"

利用这些自然‘海绵体’建设成一个个小"海绵体"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18-03-03 00:00
  • 访问量:

利用这些自然‘海绵体’建设成一个个小"海绵体"

    城市内涝是南昌久治不愈的一道“伤痕”。每到雨季,南昌市民就戏称:进入“看海”模式。
 
    2018年江西两会上,有委员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从源头上抓起,建议各级政府规范设计,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从源头上解决透水问题。
 
    “海绵城市”作为治愈“逢大雨必涝”城市顽疾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备受关注。将南昌打造成一座“会呼吸”的城,科学解决雨水消纳和再利用问题,这正是南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有人说,“现实是骨感的”,但南昌海绵城市建设并非“只闻其声”,政策支持、资本进入、相关本土企业和外地企业的竞相发展,让南昌的城市面貌有了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回归水自然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燥时将水“释放”。
 
    南昌,正在建设这样一座“海绵城市”。
 
    作为全国首批确定的25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的南昌,地处赣江中游南岸的冲击扇区,地势低洼平坦,水系密集交错,年均降雨达1600毫米。往年一到汛期,南昌市老城区41条主干道和各城区易涝点就会出现“威尼斯式”水景,逢暴雨必涝已成为南昌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城挥之不去的梦魇。
 
    南昌水务局的工作人员曾对外解释说,排水管网不能有效发挥排水功能是造成南昌内涝的主要原因。据记者了解,南昌城区排水管网大部分是上世纪60年代前建设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管道早就超过了使用寿命,存在“年龄大、肚量小、口子少”等问题。
 
    为了缓解内涝,2003年开始,南昌投入20亿元资金,综合改造5大排水系统,实施12大工程30多个子项目。但十几年过去,每到汛期总会有一两次全城“看海”。
 
    2016年,江西颁布《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16年起,全省各地新建的城区、园区和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016年以来,南昌通过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地面、生物滞留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减少进入管道的雨水量。
 
    去年8月,为了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南昌出台海绵城市详细规划,将构建“西岭东湖拥豫章,九龙串珠入鄱阳”的海绵城市生态格局。重点建设区域为旧城内涝治理示范区、艾溪湖东岸海绵示范区、红角洲海绵示范区和九龙湖海绵示范片区等6个片区,2020年中心城海绵城市达标面积为92平方千米,占规划区面积的25%。
 
    2月22日,南昌迎来一场大雨。在孺子亭公园,雨水顺着路面雨水管网流入地底,然后渗入雨水收集池,经过多层沙石铺成的过滤层,进入地理式一体机,再流入变频供水井,以便让雨水以更纯洁的状态回归自然水系,后续也可用于景观用水和绿化灌溉用水。
 
    记者了解,孺子亭公园占地面积64亩,其中水面面积32亩,因园内有清澈的西湖和摇曳的垂柳而风景如画。此前,由于周边地区地势低洼,孺子亭公园一到雨季内涝十分严重。尤其是2003年,一场暴雨致使孺子亭公园周边地区最深积水达1米以上,后因污水管满溢,污水与雨水混合流入西湖水域,导致西湖水质恶化,一度让美景变成“污景”。
 
    “孺子亭公园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实施截污、生态治理、水体活化等多种方式,使西湖水质达到标准;通过市政道路、排水设施、人行道、绿化景观对公园进行整体改造,把孺子亭公园变为城市‘绿肺’和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孺子亭公园改造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海绵城市”理念在公园试点,同时结合渗水材料和先进技术,有效收集雨水并过滤再利用,从而再现碧波涟漪的湖面风光。
 
    随后,在南昌桃苑东路、抚河中路梦想小街、九洲高架沿线、八一广场周边等地,采取PPP模式,均按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设计,构成了一张蓄水大网。
 
    构建海绵体系
 
    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模式。
 
    记者从南昌市城乡规划局了解到,南昌海绵城市是以“生态为本、自然循环”为引领,按照“多点滞蓄、多级净化、多远利用”的原则,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南昌各类新区、园区、开发区率先执行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建成区将结合棚户区(危房、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公共建筑与小区住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形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和相应设施;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区住宅,应结合绿色建筑建设,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应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
 
    去年,南昌已经开展18个海绵城市建设大项目,建成面积15.98平方公里;九龙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洛阳东路综合管廊项目、青山北路综合管廊项目也稳步推进。
 
    尤其是九龙湖,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九龙湖路网二期工程全面应用海绵城市技术,充分利用地面、地下空间,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等设施,人行道板全部采用陶瓷透水砖,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实效。
    据了解,在建设九龙湖片区时运用的“海绵城市”技术,将在南昌33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建成区推广。距离九龙湖较远的耶苏堂社区房屋密集,排水系统老化,道路拥堵,往年一下雨就影响交通,今年有了变化。“几十年了,每逢雨季,小区就一片‘汪洋’,但今年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市民洪女士说。
 
    2月9日,记者走在红谷滩凤凰中大道上,正有工人在人行道上施工,将原本的方砖改换成一种新型透水混凝土,“我们现在铺的这种新材料每平方米大概要300元左右,具有高透水性、高硬度等特点,下雨时路面上不会产生积水。”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红谷滩区主要道路的人行道路面将陆续换成这种透水材料。
 
    市场潜力巨大
 
    依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要占城市建成区的20%,以此保守估算2020年海绵城市整体的市场空间可达1万亿-1.8万亿元。面对南昌366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企业正摩拳擦掌。
 
    结语:
 
    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办事处负责人王先生,从事雨水收集,海绵城市建设多年,他十分看好江西海绵城市的发展。他已经对接过多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海绵城市开发建设项目,也承接了南昌几所高校的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和雨水规划专项设计。王先生说:“南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都是自然‘海绵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海绵体’建设成一个个小‘海绵体’,最后将南昌建设成一个大的‘海绵体’。”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