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 NEWS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香港城市排水工程为何能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

香港城市排水工程为何能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

  • 分类:媒体报道
  • 作者:深圳市海绵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来源:www.spongerain.com
  • 发布时间:2018-09-18 00:00
  • 访问量:

香港城市排水工程为何能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

    台风“山竹”为香港带来极恶劣的天气,引发破纪录的风暴潮,“十号波”高悬10小时。“山竹”呼啸过境期间,风卷十五米巨浪,惊涛拍烂岸边椅櫈;海水倒灌加上急雨倾盆,瞬间造成处处泽国,也导致多区出现严重水浸。
 
    尽管出现了水浸,但在今天的报道中,香港就已经开始恢复原貌,因台风导致的雨水也基本消退。对比内地一些城市每年一到雨季就被淹,香港的排水工程确实值得学习。
 
    从曾经一遇暴雨就遭殃,到现在不断完善的城市雨水排放基建和制度,香港走过了二三十年时间,为此投入的资金达数百亿。然而即便是这样,香港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香港地处沿海,每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400毫米,是太平洋周边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如此大的雨量,近年来香港却很少发生大面积内涝,得益于特区政府几十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洪措施。
 
    成立于1989年的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专门负责香港的防洪和污水处理,通过数十年来对雨水排放的系统研究制定长远策略及方案,并投资数百亿港元用于一系列防洪基建工程,在提升香港防洪能力方面卓有成效。
 
    很多人都知道香港排布紧密的石屎森林,其实香港地下也有一个巨大管道景观。为减低水患影响,港府自1989年以来投入超过240亿港元提升防洪基础建设。
 
    二战以后,香港人口激增,市区快速发展,乡郊地区密集开发,使大面积的天然土地变成混凝土地面,令原本由土地存留的雨水,瞬间变成地面径流,令香港饱受水浸之苦,尤其是中上环湾仔等地处低洼的区域,更有北区的市民被河水冲走。
 
    政府于是在1996年展开“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制定了非常高的防洪标准,随后也更新了城市排水管道工程,提升抗洪能力。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集通道能够将高地的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减轻下游市区排水系统负荷。
 
    香港目前有4条这样的排水隧道,即启德雨水转运计划、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和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设计标准是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其中于2012年启用的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是目前香港最长和直径最大的雨水排放隧道,也是渠务署规模最大的防洪工程,还曾经入选“21世纪香港十大杰出工程项目”。
 
    据介绍,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由全长约11公里的主隧道和总长约8公里的连接隧道组成,有34个地面进水口,管道直径最大超过7米。这条沿山脊建设的排雨隧道的特点在于,可以提前将雨水从山上拦截,然后通过隧道直接排进大海。
 
    渠务署介绍说,整条雨水排放隧道可截取港岛北部约三成的降雨量,足以应付港岛北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大大纾缓中环、金钟,湾仔及铜锣湾一带的水浸问题,整个港岛区的防洪能力也能相应提升。
 
    虽然截流能有效减轻下游水浸风险,为了进一步缓解下游排水管道的压力,香港目前还建有3个地下蓄洪池。其运作原理是在暴雨期间将部分来自上游的地面水流贮存,将高峰时期的洪水流量限制在下游排水系统的容量范围之内,然后错峰排放。
 
    蓄水池可以暂存部分雨水,等降水高峰期过后再用水泵排走储存的雨水。仅仅在跑马地地下的蓄洪设施,容量就已经相当于24座标准游泳池。你肯定想不到,自己走过的跑马地下面有一大部分是中空!
 
    不断进行巡查、修理等预防性维修对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作至关重要。特区政府定期巡查有问题的路面集水沟、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
 
    此外,主管部门还特别向部分水浸“重灾区”住户提供预警服务:每当天文台作出预警,渠务署就会发短信给水浸高发区的住户和店家;在易受水浸乡村还装有地区性洪水警告系统,当洪水水平达到预定警报水平,便会通过水浸警报器或自动电话致电村代表向村民示警。
 
    此外特区政府还采用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来做好预防工作——渠务署利用智能超声波感应器探测各类水渠沙井的水位,以订定维修保养及清洁工程的优先次序,从而减低水浸的风险;土木工程拓展署利用感应器监察斜坡的情况,防止山泥倾泻等。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